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⑭】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文化大繁荣

77779193永利(中国)有限公司       2023年11月02日 11:14      

近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如何传承文化、如何创新文化、如何宣传文化等重大问题,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筑牢文化之根,坚持在自信自立中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性的本质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凝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全面系统的深入阐述,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方面,如何保持好文化的自信自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自信自立是文化主体在高度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展现出的一种整体风貌。从文化自身的角度看,巩固自身文化的主体性是文化自信自立的先决条件。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自信之源,滋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自立并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加大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到加强考古资源调查和政策需求调研工作,从促进文化文艺事业发展,到孔子学院的跨越式发展……皆是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生动实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度的文化自信自立有助于筑牢自身文化之“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另一方面,如何激活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民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当前国家和人类问题也具有重要价值。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是坚持与时代相融通,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二是坚持与现实相结合,回应现实社会发展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变迁和时代进步中得以传承发展。

新时代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筑牢中华文化之“根”,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既要继承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精神追求,又要体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绽放出时代光彩。

强健文化之魄,坚持在创新创造中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是促进社会变革、推动历史进步的先导。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都是人类文化领域的奇观,各自孕育着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大发展大繁荣。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体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其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和时代条件下,又为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时代进步之需,应社会发展之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方面,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保持“中国特色”的文化属性和“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所谓“中国特色”就是要立足中国大地,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进行中华现代文明的创新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之根基,只有扎根自身文化当中进行创新发展,才能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特色”。而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促进新时代文化创造、创新,使中国文化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主义”这个最基本国情,使文化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步伐相一致。

另一方面,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目标,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从价值目标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鼓励广大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着力于实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从战略目标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始终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与此同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将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当中,汇聚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不日新者必日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事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强则国强,文化上繁荣发展才能保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

弘扬文化之光,坚持在交流互鉴中传播好中华文化

文化宣传与传播关系到外界如何评价文化主体、理解文化主体价值。对国家而言,文化传播关涉国家形象和国家文化的价值输出等重要问题,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被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性场域之中,世界各国都面临如何处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之间的问题,并试图通过加强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保持自身独特性、增强自身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中华文化积极走向世界。

一方面,着力解决好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必须看到,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国际话语权,通过控制媒体、主导议程、塑造偏好,引导着国际社会的舆论走向。因此,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讲好多彩鲜活的中国故事就成为增强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在传播内容上,要聚焦中华文化的内涵挖掘、价值提炼和故事呈现,让世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感受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传播方式上,要聚焦于“多层次多类型”的传播方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采取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不断增强中国话语在国际舆论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着力推动世界范围内多元文明的互学互鉴。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质,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在弘扬发展自身文化的同时,要以博大胸怀理解不同世界文化的内涵价值,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其次,要加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凝聚共识,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现代性难题提供启示、贡献方案。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促进世界现代文明繁荣兴盛,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稳步向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必然要求文化传播力的不断提升、文明影响力的持续拓展,必然要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不懈加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广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理解中国。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战略指引,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包容开放,坚持守正创新,以“七个着力”推动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作者:雷栋良,系西南财经大学77779193永利(中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政佼,系西南财经大学77779193永利(中国)有限公司博士研究生 )

原文链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⑭】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文化大繁荣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