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新时代爱国主义研究系列文章

77779193永利(中国)有限公司       2020年07月02日 16:37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针对爱国主义的传承和弘扬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教育部党组印发《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理论的研究阐释,将爱国主义精神贯彻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西南财经大学77779193永利(中国)有限公司组织专家力量,围绕爱国主义的历史源流、实践要求、国民品格和国际视野等维度进行深入研究,供学界同仁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爱国主义是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力量

李春梅

近代以来,面对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生存危机,高涨的爱国主义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力量。

民族觉醒与爱国主义的升华。爱国主义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伟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巨大的民族向心力。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中华儿女一起生活、战斗,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爱国主义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近代以来,在抗击外国入侵者的共同斗争中,中国人逐渐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了灾难深重的近代史阶段。面对列强的入侵和国家的沦陷,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尤其在甲午战争之后达到新的起点。甲午战争的失败带给中国人心灵上的创痛,是之前历次对外战争的失利无法比拟的。吴玉章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条约又定得那样尖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随后各国列强瓜分势力范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悲剧接踵而来,沉重打击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并形成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民族认同感。严复第一个提出了救亡的口号,孙中山则在更高层次上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的目标。中国自古以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和升华,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最强音。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国人的爱国热情。近代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和爱国热忱,去探索救亡图存、挽救国家命运的思想和道路。

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不断高涨的爱国热情像一条红线,把近代中国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个集团的先进分子联系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民族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由于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与立场不同,以及对中国的国情和“西学”的认知不同,爱国主义的主张和道路也有所不同。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再到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经历了维新到革命的曲折道路。爱国的先进分子进行了艰难而痛苦的探索,从器物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目不暇接的各种救国方案、各种制度都进行过尝试,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内阁制等西方资本主义议会政治制度都失败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9年巴黎和会,在人们心目中对曾经被奉为效法榜样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幻想破灭了,如何探索出一种超越和优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成为许多爱国志士和先进分子的追求。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宣传和尝试,也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如瞿秋白所言:“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面对活跃于中国社会历史舞台的各种所谓的救国方案在实践中的碰壁,中国早期的先进分子决意要走“俄国人的路”。他们所追求的已不再是抽象的个人自由和少数人享有的资产阶级民主以及少数人垄断的社会福利,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无产阶级民主和大多数人的幸福。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主张多数幸福,只有社会主义的政治”。当时,这些先进分子看到资本主义社会暴露出来的剥削压迫、贫富悬殊等弊端,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搞资本主义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中国社会改造应该以社会主义为方向。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无数爱国志士经过长期艰难探索后形成的崭新历史认知。他们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最终形成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决定了今后中国所走的道路和方向。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这样的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怀着这种理想信念的知识分子团结和组织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沿着五四运动开辟的正确道路,秉承着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把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坚守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成为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并在其指引下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境界。

大考彰显国民优秀品质

段江波陈楠

人类的历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抗疫史,人类所经历的有史以来的各种疫情,都是对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极大考验。人类步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时,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这不仅是对世界各国的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对党和国家严峻的考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科学部署,要求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凝聚了伟大抗疫力量,从而有效地遏制了疫情在中国的扩散,取得了疫情防控战的阶段性胜利,也为全世界的抗疫斗争提供了重要的中国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要彻底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事实证明,正是无数平凡而又无畏的国民,用生命、辛劳、眼泪和汗水,用勇敢、奉献、牺牲和坚忍,铸就了一道道坚实的病毒防护墙。可以说,全民抗疫实质上是国民德性力量的彰显。

第一,抗疫战争充分显示了国民德性中的勇敢品质。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的、传染性极强的病毒。面对未知的病毒威胁,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展现了英勇无畏的品质。当武汉成为抗疫前线时,除了战斗在第一线的本地医护人员外,全国四万余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勇者逆行的背影感动了全国人民。而在疫情防控战线各行各业冒着生命危险维持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的普通国民,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抗疫战士”确实展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敢精神。孔子讲“仁者必有勇”“勇者不惧”,所谓“义之所在、舍生忘死”。这种精神品质不仅体现在英雄模范身上,更在一个个普通个体身上得到彰显。

第二,抗疫战争充分彰显了国民德性中的牺牲品质。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人民自行在家隔离。处于疫情旋涡中的武汉人民,更是处于艰苦的生存环境中,除了面对病毒带来的生命威胁之外,还必须承受家庭收入减少、生活资源匮乏、医疗资源紧张以及巨大精神压力等各种现实困境。要奋斗就有牺牲,因新冠病毒带来的牺牲是深重的,但为阻击病毒传播扩散、避免疫情扩散蔓延,牺牲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选择。无论是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为维持社会运行的工作人员、志愿者,抑或是坚决执行疫情防控指令在家自行隔离的普通市民,都能自觉牺牲自己的时间、金钱、精力,舍弃家人团聚、朋友交往以及娱乐休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人民的牺牲品质和行动为遏制病毒扩散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三,抗疫战争充分体现了国民德性中的责任品质。疫情防控是一场总体战,需要全体国民广泛参与,自觉承担责任,恪尽职守,履行公民义务。我们看到,无论是抗击疫情前线的医护人员、科研人员,还是保持社会运行的后勤工作人员、防止疫情扩散的社区工作人员和警察,以及履行在家自行隔离、远离聚会的普通市民,每个人都尽力承担自己的那份国民责任。正是由于每个公民都在这场抗疫行动中履行自身的国民责任或工作职责,疫情防控工作才能做到部署周密、步调一致、卓有成效。哲学家康德认为,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战争中,我们看到了大多数民众肩负义不容辞的责任,投入了这场生死攸关的斗争。也正因为此,在国民的身上散发出了德性的光辉、德性的力量。

第四,抗疫战争充分展现了国民德性中的坚韧品质。这种坚韧品质表现了国民的意志力品格,体现出面对巨大灾难和挑战时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国民品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人格强调的就是中国人坚韧品质的文化基因。这种基因已经深深植根于国民品格中,并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持久战中得以充分展现。武汉人民封城长达数月,全国人民为抗击疫情扩散禁足数月。面对各种不便和困难,广大人民展现出了大度、包容和理解,忍受着生活、工作、病痛等种种不便和困难,坚韧地、持续不断地阻击病毒的扩散蔓延,终于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所谓“平凡孕育伟大”,面对新冠病毒无差别的攻击,全体人民结成了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民群众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力军。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溺己溺”的仁爱大义精神,在全体国民身上赓续传承、生生不息。正可谓,伟大的人民方可铸就伟大的国家。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视野

胡军方魏雅珍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兼容,才能富强兴盛。”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立足民族、面向世界,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第一,树立面向世界、关怀人类的视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日益融入世界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立足民族、面向世界,坚持关注世界和关怀人类的视野。坚持面向世界,是因为全球化已经形成了国家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交融的局面。在相互依存和相互承认的基础上,相互的善意和彼此的关怀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道义力量。中华民族历来有“仁者爱人”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仁爱精神传统,它蕴含了关注世界的视野和关怀人类的情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充分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用责任担当和勇敢牺牲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时候,中国积极向世界各国派出抗疫医疗专家、提供病毒检测方法、提供抗疫物资等暖心行动,展现了中国的大爱无疆和对世界各国的守望相助。

第二,培养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的意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闭关自守和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发展、安全、气候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都需要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的立场,在承认人类有共同利益与国家间普遍善意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妥善解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源自中国、属于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是极端的世界主义,不是把某种特定的制度与价值当成世界通行的标准,而是着眼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致力于人类共同的利益与需要。这一理念对于中国而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和秩序;对于世界而言,中国人民的梦想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需要相互信任和平等互利。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的意识,“义行天下、携手奋进”,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世界。

第三,培养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在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民族主义是一个审视视角。世界是由不同的国家或民族构成的,不同的民族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语言和传统等。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坚持民族本位,捍卫民族利益和维护民族文化。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具有相通之处,都要求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热爱民族文化。面对世界的多元文化,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培养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一部世界文明史,就是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的历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从而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和辉煌的中华文明。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对内应该肯定、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交流与借鉴,主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第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心态。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做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当前,中国正处于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但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了极大发展并取得了伟大成功,同时仍然存在诸多的短板和不足。中国走向富强的过程,必将是一个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国威胁论”和唱衰中国的论调都是站不住脚的。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理性平和地对待中国的成功与不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家国情怀和维护国家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具有面向世界的视野和培养命运与共的意识,要培育开放包容的胸襟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理性爱国行为浅析

韩源朱光

爱国不仅要有爱国的情感和爱国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体现为爱国的行为。爱国行为既是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道德行为,也是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的政治行为。它既包括在特定时期或场合下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和统一、维护国家的利益、保障国家的安全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以至生命的特殊行为,也包括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国家目标的实现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本职工作中去的一般行为。

合理的爱国行为需要有理性认识的指导,应该是一种理性的爱国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主体的认识活动过程既有理性因素又有非理性因素。其中,理性主要是指主体活动的逻辑思维形式;非理性主要是指主体活动的心理体验、感受形式,即通常理性所不能表达的形式,比如直觉、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等。诚如恩格斯所言:“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这就是说,人们的认识活动是理性活动和非理性活动相互作用、共同合作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理性因素决定着认识活动目的的合理性和手段选择的正确性;另一方面,非理性在认识过程中对理性认识活动起着动力支持作用。非理性因素需要理性因素引导,人的情感若不加以引导,感情用事,其产生的行为对社会可能造成危害。

因此,理性爱国行为的特征就是在爱国实践过程中理性因素引导情感、激情等非理性因素,做到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以达到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相反,如果在爱国实践过程中,爱国情感没有得到正确引导,感情用事,易于冲动,就可能危害国家利益,不能做到真正的爱国。可见,理性爱国既有情感非理性因素,又有判断综合、逻辑思维理性因素。爱国情感要以理性为引导,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可以认为,理性爱国行为围绕国家核心利益,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环境以及国家发展中可以预见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既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理智判断,以保证自己行为动机与效果一致。具体说,爱国行为是否合理、是否理性,关键看是否符合以下标准。

首先是法律标准,爱国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实施。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正当权利,也规范公民的社会行为。爱国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只有在法律法规范围内采取爱国行动,才能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理性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人们表达爱国激情,展示民众的心声,实施爱国行为,必须采取合法、有序、文明、理性的爱国活动,既要表达爱国热情,又不能违法和扰乱社会秩序。

其次是政策标准,爱国行为要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相一致。坚决拥护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才能做到爱国行为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爱国行为的目标是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体现在国家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公民表达爱国的行为,应该与国家发展方向和总体规划同向同行。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行为,即使以爱国为出发点,最终也会走向反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实现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反腐倡廉”“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些国家大政方针都是围绕国家和人民利益制定并实施,公民以爱国为出发点的行为若违反国家方针政策,势必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因此,理性爱国行为要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相一致。

最后是道德标准,爱国行为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值观蕴含的道德源动力的驱动下,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条件,追求自己心中的爱国方式和行为。表达爱国行为是为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践履自己的爱国情感、爱国意志和爱国抱负,尽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统一多作贡献。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中,爱国居于首要位置。可见,爱国在公民道德中的灵魂地位,像一条主线贯穿道德规范,决定道德发展的方向。爱国需要有崇高的道德责任感、使命感,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以国家利益为重,有勇于献身的精神。古希腊城邦时代,爱国就被视为一种崇高的道德,一种有力的情感。正如黑格尔所说:“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义务这样一种意识。”爱国主义道德规范要求人们自觉遵守,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发挥作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精忠报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流传千古的爱国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对人们道德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上之所以有爱国者和卖国者,是因为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因不同取舍而做出了区分。因此,在表达爱国行为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崇尚爱国、兴国、强国等高尚的道德行为,反对辱国、祸国、卖国等可耻的行为。(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77779193永利(中国)有限公司)

原文链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爱国主义是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力量

大考彰显国民优秀品质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视野

理性爱国行为浅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针对爱国主义的传承和弘扬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教育部党组印发《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理论的研究阐释,将爱国主义精神贯彻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西南财经大学77779193永利(中国)有限公司组织专家力量,围绕爱国主义的历史源流、实践要求、国民品格和国际视野等维度进行深入研究,供学界同仁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爱国主义是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力量

李春梅

近代以来,面对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生存危机,高涨的爱国主义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力量。

民族觉醒与爱国主义的升华。爱国主义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伟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巨大的民族向心力。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中华儿女一起生活、战斗,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爱国主义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近代以来,在抗击外国入侵者的共同斗争中,中国人逐渐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了灾难深重的近代史阶段。面对列强的入侵和国家的沦陷,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尤其在甲午战争之后达到新的起点。甲午战争的失败带给中国人心灵上的创痛,是之前历次对外战争的失利无法比拟的。吴玉章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条约又定得那样尖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随后各国列强瓜分势力范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悲剧接踵而来,沉重打击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并形成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民族认同感。严复第一个提出了救亡的口号,孙中山则在更高层次上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的目标。中国自古以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和升华,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最强音。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国人的爱国热情。近代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和爱国热忱,去探索救亡图存、挽救国家命运的思想和道路。

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不断高涨的爱国热情像一条红线,把近代中国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个集团的先进分子联系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民族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由于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与立场不同,以及对中国的国情和“西学”的认知不同,爱国主义的主张和道路也有所不同。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再到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经历了维新到革命的曲折道路。爱国的先进分子进行了艰难而痛苦的探索,从器物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目不暇接的各种救国方案、各种制度都进行过尝试,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内阁制等西方资本主义议会政治制度都失败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9年巴黎和会,在人们心目中对曾经被奉为效法榜样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幻想破灭了,如何探索出一种超越和优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成为许多爱国志士和先进分子的追求。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宣传和尝试,也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如瞿秋白所言:“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面对活跃于中国社会历史舞台的各种所谓的救国方案在实践中的碰壁,中国早期的先进分子决意要走“俄国人的路”。他们所追求的已不再是抽象的个人自由和少数人享有的资产阶级民主以及少数人垄断的社会福利,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无产阶级民主和大多数人的幸福。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主张多数幸福,只有社会主义的政治”。当时,这些先进分子看到资本主义社会暴露出来的剥削压迫、贫富悬殊等弊端,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搞资本主义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中国社会改造应该以社会主义为方向。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无数爱国志士经过长期艰难探索后形成的崭新历史认知。他们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最终形成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决定了今后中国所走的道路和方向。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这样的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怀着这种理想信念的知识分子团结和组织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沿着五四运动开辟的正确道路,秉承着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把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坚守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成为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并在其指引下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境界。

大考彰显国民优秀品质

段江波陈楠

人类的历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抗疫史,人类所经历的有史以来的各种疫情,都是对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极大考验。人类步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时,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这不仅是对世界各国的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对党和国家严峻的考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科学部署,要求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凝聚了伟大抗疫力量,从而有效地遏制了疫情在中国的扩散,取得了疫情防控战的阶段性胜利,也为全世界的抗疫斗争提供了重要的中国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要彻底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事实证明,正是无数平凡而又无畏的国民,用生命、辛劳、眼泪和汗水,用勇敢、奉献、牺牲和坚忍,铸就了一道道坚实的病毒防护墙。可以说,全民抗疫实质上是国民德性力量的彰显。

第一,抗疫战争充分显示了国民德性中的勇敢品质。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的、传染性极强的病毒。面对未知的病毒威胁,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展现了英勇无畏的品质。当武汉成为抗疫前线时,除了战斗在第一线的本地医护人员外,全国四万余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勇者逆行的背影感动了全国人民。而在疫情防控战线各行各业冒着生命危险维持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的普通国民,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抗疫战士”确实展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敢精神。孔子讲“仁者必有勇”“勇者不惧”,所谓“义之所在、舍生忘死”。这种精神品质不仅体现在英雄模范身上,更在一个个普通个体身上得到彰显。

第二,抗疫战争充分彰显了国民德性中的牺牲品质。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人民自行在家隔离。处于疫情旋涡中的武汉人民,更是处于艰苦的生存环境中,除了面对病毒带来的生命威胁之外,还必须承受家庭收入减少、生活资源匮乏、医疗资源紧张以及巨大精神压力等各种现实困境。要奋斗就有牺牲,因新冠病毒带来的牺牲是深重的,但为阻击病毒传播扩散、避免疫情扩散蔓延,牺牲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选择。无论是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为维持社会运行的工作人员、志愿者,抑或是坚决执行疫情防控指令在家自行隔离的普通市民,都能自觉牺牲自己的时间、金钱、精力,舍弃家人团聚、朋友交往以及娱乐休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人民的牺牲品质和行动为遏制病毒扩散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三,抗疫战争充分体现了国民德性中的责任品质。疫情防控是一场总体战,需要全体国民广泛参与,自觉承担责任,恪尽职守,履行公民义务。我们看到,无论是抗击疫情前线的医护人员、科研人员,还是保持社会运行的后勤工作人员、防止疫情扩散的社区工作人员和警察,以及履行在家自行隔离、远离聚会的普通市民,每个人都尽力承担自己的那份国民责任。正是由于每个公民都在这场抗疫行动中履行自身的国民责任或工作职责,疫情防控工作才能做到部署周密、步调一致、卓有成效。哲学家康德认为,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战争中,我们看到了大多数民众肩负义不容辞的责任,投入了这场生死攸关的斗争。也正因为此,在国民的身上散发出了德性的光辉、德性的力量。

第四,抗疫战争充分展现了国民德性中的坚韧品质。这种坚韧品质表现了国民的意志力品格,体现出面对巨大灾难和挑战时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国民品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人格强调的就是中国人坚韧品质的文化基因。这种基因已经深深植根于国民品格中,并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持久战中得以充分展现。武汉人民封城长达数月,全国人民为抗击疫情扩散禁足数月。面对各种不便和困难,广大人民展现出了大度、包容和理解,忍受着生活、工作、病痛等种种不便和困难,坚韧地、持续不断地阻击病毒的扩散蔓延,终于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所谓“平凡孕育伟大”,面对新冠病毒无差别的攻击,全体人民结成了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民群众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力军。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溺己溺”的仁爱大义精神,在全体国民身上赓续传承、生生不息。正可谓,伟大的人民方可铸就伟大的国家。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视野

胡军方魏雅珍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兼容,才能富强兴盛。”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立足民族、面向世界,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第一,树立面向世界、关怀人类的视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日益融入世界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立足民族、面向世界,坚持关注世界和关怀人类的视野。坚持面向世界,是因为全球化已经形成了国家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交融的局面。在相互依存和相互承认的基础上,相互的善意和彼此的关怀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道义力量。中华民族历来有“仁者爱人”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仁爱精神传统,它蕴含了关注世界的视野和关怀人类的情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充分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用责任担当和勇敢牺牲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时候,中国积极向世界各国派出抗疫医疗专家、提供病毒检测方法、提供抗疫物资等暖心行动,展现了中国的大爱无疆和对世界各国的守望相助。

第二,培养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的意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闭关自守和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发展、安全、气候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都需要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的立场,在承认人类有共同利益与国家间普遍善意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妥善解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源自中国、属于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是极端的世界主义,不是把某种特定的制度与价值当成世界通行的标准,而是着眼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致力于人类共同的利益与需要。这一理念对于中国而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和秩序;对于世界而言,中国人民的梦想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需要相互信任和平等互利。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的意识,“义行天下、携手奋进”,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世界。

第三,培养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在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民族主义是一个审视视角。世界是由不同的国家或民族构成的,不同的民族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语言和传统等。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坚持民族本位,捍卫民族利益和维护民族文化。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具有相通之处,都要求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热爱民族文化。面对世界的多元文化,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培养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一部世界文明史,就是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的历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从而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和辉煌的中华文明。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对内应该肯定、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交流与借鉴,主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第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心态。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做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当前,中国正处于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但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了极大发展并取得了伟大成功,同时仍然存在诸多的短板和不足。中国走向富强的过程,必将是一个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国威胁论”和唱衰中国的论调都是站不住脚的。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理性平和地对待中国的成功与不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家国情怀和维护国家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具有面向世界的视野和培养命运与共的意识,要培育开放包容的胸襟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理性爱国行为浅析

韩源朱光

爱国不仅要有爱国的情感和爱国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体现为爱国的行为。爱国行为既是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道德行为,也是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的政治行为。它既包括在特定时期或场合下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和统一、维护国家的利益、保障国家的安全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以至生命的特殊行为,也包括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国家目标的实现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本职工作中去的一般行为。

合理的爱国行为需要有理性认识的指导,应该是一种理性的爱国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主体的认识活动过程既有理性因素又有非理性因素。其中,理性主要是指主体活动的逻辑思维形式;非理性主要是指主体活动的心理体验、感受形式,即通常理性所不能表达的形式,比如直觉、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等。诚如恩格斯所言:“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这就是说,人们的认识活动是理性活动和非理性活动相互作用、共同合作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理性因素决定着认识活动目的的合理性和手段选择的正确性;另一方面,非理性在认识过程中对理性认识活动起着动力支持作用。非理性因素需要理性因素引导,人的情感若不加以引导,感情用事,其产生的行为对社会可能造成危害。

因此,理性爱国行为的特征就是在爱国实践过程中理性因素引导情感、激情等非理性因素,做到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以达到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相反,如果在爱国实践过程中,爱国情感没有得到正确引导,感情用事,易于冲动,就可能危害国家利益,不能做到真正的爱国。可见,理性爱国既有情感非理性因素,又有判断综合、逻辑思维理性因素。爱国情感要以理性为引导,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可以认为,理性爱国行为围绕国家核心利益,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环境以及国家发展中可以预见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既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理智判断,以保证自己行为动机与效果一致。具体说,爱国行为是否合理、是否理性,关键看是否符合以下标准。

首先是法律标准,爱国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实施。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正当权利,也规范公民的社会行为。爱国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只有在法律法规范围内采取爱国行动,才能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理性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人们表达爱国激情,展示民众的心声,实施爱国行为,必须采取合法、有序、文明、理性的爱国活动,既要表达爱国热情,又不能违法和扰乱社会秩序。

其次是政策标准,爱国行为要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相一致。坚决拥护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才能做到爱国行为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爱国行为的目标是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体现在国家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公民表达爱国的行为,应该与国家发展方向和总体规划同向同行。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行为,即使以爱国为出发点,最终也会走向反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实现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反腐倡廉”“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些国家大政方针都是围绕国家和人民利益制定并实施,公民以爱国为出发点的行为若违反国家方针政策,势必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因此,理性爱国行为要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相一致。

最后是道德标准,爱国行为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值观蕴含的道德源动力的驱动下,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条件,追求自己心中的爱国方式和行为。表达爱国行为是为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践履自己的爱国情感、爱国意志和爱国抱负,尽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统一多作贡献。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中,爱国居于首要位置。可见,爱国在公民道德中的灵魂地位,像一条主线贯穿道德规范,决定道德发展的方向。爱国需要有崇高的道德责任感、使命感,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以国家利益为重,有勇于献身的精神。古希腊城邦时代,爱国就被视为一种崇高的道德,一种有力的情感。正如黑格尔所说:“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义务这样一种意识。”爱国主义道德规范要求人们自觉遵守,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发挥作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精忠报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流传千古的爱国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对人们道德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上之所以有爱国者和卖国者,是因为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因不同取舍而做出了区分。因此,在表达爱国行为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崇尚爱国、兴国、强国等高尚的道德行为,反对辱国、祸国、卖国等可耻的行为。(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77779193永利(中国)有限公司)

原文链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爱国主义是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力量

大考彰显国民优秀品质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视野

理性爱国行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