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川观新闻:做到“五个牢牢把握”|深刻领悟人类实现现代化新选择的真理光辉

77779193永利(中国)有限公司       2022年11月09日 17:4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自觉,以伟大实践创新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自觉,从“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出发坚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自觉,深刻彰显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辩证关系原理的思想光辉。

唯物辩证法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具有普遍性(一般)和特殊性(个别)。一般与个别是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但是一般与个别又是统一的,个别与一般相连而存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具有矛盾的特殊性,但同时也具有该类事物的矛盾的共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任何具体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依赖共性、离不开共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遵循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的实践探索和发展成就雄辩地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党领导人民在开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方面深刻认识人类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也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矛盾特殊性,科学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式现代化是把现代化一般规律和中国国情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才能枝繁叶茂、历久弥新,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不能是简单延续传统文化的母版,传统文化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沃土。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与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天然联系。但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抵御外辱、保国保种的历史任务面前,中华传统文化的功能作用渐显不支,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古老中华文化方获“重生”,其现代转换才走入一片新的天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渐次增强,而现代化也愈加需要优秀传统文化为之筑牢精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提供的重大机遇中,正迎接挑战并乘势而上,积极参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构,使自身成为现代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性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既不能脱离人类文明大道,更需要打牢深厚历史基础,亟待优秀传统文化予以助力并发挥积极引领与有效纠偏作用;现代化在为传统文化转型提供时代条件的同时,也肩负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责任。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思想指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及其实现道路必须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能生搬硬套。马克思最显著的贡献在于超越时代地提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构想,在其看来,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它同历史上以往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着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也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建立在对旧世界的批判基础之上的,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看成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这种构想可以说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揭示。列宁在《我们的旗帜》中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毫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状况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业的发展,催生了一批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些都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各国实际结合的产物,其中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历史反复证明,凡是能够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本国实际真正结合并不断与时俱进的实践,就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反之就会半途而废。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不是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始终立足实际分阶段推进,以长远思维一张蓝图绘到底。党的十三大确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根据我国发展实际对“三步走”战略进行具体化,党的十九大在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基础上提出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两步走”总体战略安排及其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在百年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发展实际,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具象化为合理可行的发展步骤,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为现代化事业接续奋斗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从本质上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从历史来看,西方的现代化是按照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顺序依次推进,形成了类似“串联式”的发展道路,单向度、分时段、渐次推进是西方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往往伴随着对外进行的侵略扩张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历史的产物,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不可避免的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过渡性。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时空背景决定了中国不可能重复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先工业化后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串联式”发展道路,只能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叠加,“四化同步”的“并联式”发展之路,其显著特点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善于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勇于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了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无限光明的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超越,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推动和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作者系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77779193永利(中国)有限公司院长、教授)

原文链接:做到“五个牢牢把握”|深刻领悟人类实现现代化新选择的真理光辉 - 川观新闻 (scol.com.cn)